上禮拜五是猶太人的逾越節(Passover)
是我在美國過的第三個逾越節
這個節日第一次過覺得很新鮮
第二次也就回溫一下
第三次就覺得索然無味
這是我三年前寫有關逾越節的文章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聽典故時只想快轉
殺人又什麼好慶祝的
耶和華派天使來殺人的無稽之談
年復一年地被拿來說
每年都得唱一樣的經文
小孩都要問一樣的問題
大人都要講一樣的故事
規矩很多 典故更多 講起來一道一道的
卻又沒什麼根據
還不如吃粽子紀念屈原來得有意義多了
好啦我承認嫦娥跟后羿這兩個人是扯了點
但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儀式要慶祝這兩個人吧
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下
突然覺得好孤單
我又不是猶太人
為什麼我每年都要慶祝這些跟自己毫無關聯的節日呢
不只這個 還有光明節
每年跟自己不相關的節日 就要慶祝兩遍
但卻沒人願意慶祝我們的新年 我們的中秋
這幾年這種不平等的心情 越來越常出現
我常常在想
為什麼我說英文 被美國文化洗禮
被視作理所當然
而卻沒有換來對等的 對我的文化的好奇或是尊重
我想民族融合到我這裡好像有點失敗
融合了半天 我只感覺我的部分在消逝
最近發現
我的對門是台灣人
搬來美國三十年了
他見到我是同鄉
話夾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
三十年的隱忍好像急於宣洩一樣
他姓陳 以前在台灣當老師 在成功高中教書
這是他告訴我的第一句話
他唸台大政治系 這是他的第二句話
這是象徵他從前社會地位的
最重要的兩句話
一席話說當年
他除了跟自己老婆 還有在美國出生的小孩及孫子講
不知還有多少人在乎
「在美國只能當個郵差,現在退休啦」
他揮揮手
似乎不想再談
招呼我看著他新栽培的玫瑰花
當郵差沒什麼不好
在美國生活肯定也比在台灣生活更快樂
他才會選擇在美國居住
但我還是很感慨
還是叫著他陳老師
總覺得這是對他過去的尊重
一個來了美國後被迫塵封的過去
陳老師讓我這麼叫著
也沒跟我推辭
異鄉的孤寂
他應該比誰都更能體會
這種孤寂不是有沒有人跟你說話那麼簡單
而是誰願意去了解你是誰 你從何方來
寫到這裡
腦中不停出現橄欖樹的旋律
李泰祥是台灣台東阿美族人
他從小就受到西方音樂教育 長大曾為台北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
雖然受西方訓練,但是他的音樂卻往本土尋根
聽得到濃濃思鄉情味
這一首橄欖樹不只在東方膾炙人心
西方也有很多人演唱
它可能是我第一首聽到用這樣的音階(Dorian)創作的歌曲
比Scarborough Fair還更早
可能是這樣
Dorian一直都讓我有種鄉愁的感覺
Dorian一直都讓我有種鄉愁的感覺
這是我寫的一首曲子 名叫Rye Field 稻田
受到橄欖樹的啟發所寫的第一首dorian
受到橄欖樹的啟發所寫的第一首do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