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_Pink Floyd

上個週末去台中兩天一夜

主要是去看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人民公敵》


先講一下劇本身

它是一部批判性現實主義戲劇

探討何謂真理 何謂正義

大意就是一個醫生發現鎮上溫泉水質受到污染而決定揭露

卻發現溫泉因給鎮上帶來商機 而他所發掘的真相違背眾人利益

而使自己成為「人民公敵」


戲劇由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演出 全程德文

但中英翻譯不僅對不上演員一來一往的對話 

且翻譯(或原本劇本就是如此)文字都相當難懂

這種因翻譯而喪失精髓讓我覺得可惜


其中比較有趣的 是他們打破「第四牆」

一場演講公聽會的戲 突然觀眾席的燈亮起

台上演員突然問起民眾的意見   

並邀請一個「會講中文的德國人」上台翻譯

彷彿台下的觀眾真的是公聽會的一員


台灣民眾並沒有怯場 紛紛舉手

其中一個女生很可愛  說「易卜生在寫這齣劇的時候.....而你們演員....」

完全粉碎第四牆

台上演員從容鎮定的說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什麼演員,我是房地產代表!」

順暢地又糊起了第四牆


這一個民眾參與的橋段

2018 在北京上演時 因為怕民眾太嗨大談政治而被要求刪除

更讓人覺得真理的噤聲 是多麽該被思考的一件事


每次去台中高雄

都覺得應該結合一個小旅行

但總覺得台中市的旅館 又貴又俗

於是開始往附近的城鎮看

花了一個多小時 在google map上拽來拽去

看到了草屯的一間民宿 叫做「新寫的日子」

一百個review 都給五顆星

果然整趟旅程讓人覺得驚喜又溫暖


人還沒到 老闆就在line上熱情的說

他可以到高鐵站接我們 也可以送我們到我們想去的任何點

整個星期五都可以空給我們

他說不需要特別支付他錢 門票幫他買一張 如果吃飯一起吃就好

雖然說是這樣

但到博物館要參觀時 老闆忍不住還是說 

來 我請你們


他說 生長在草屯 其實世界蠻狹隘的

所以他開民宿 喜歡別人帶給他的新觀點

尤其喜歡跟著外人的角度重新看待家鄉


我們原本想要去的毓繡美術館

及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都沒開

於是跟老闆說我們想去九二一教育園區

也就是當年被地震摧毀的光復國中校園





園區設計的非常好

除了完整保留當年坍塌的教室

並結合了非常多地震工程、地震學等知識

眼見為憑的看到大地驚人的破壞力 

會說出人定勝天根本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結束以後我們回到民宿

位於草屯田中央的六房民宿

是老闆小陳自己設計自己蓋的

本業是室內裝修 他說他花了十年才蓋好

每一處都是他細心雕琢

餐廳望出去就是稻田

老闆回收木頭自製的超長餐桌

傍晚落日餘暉讓人不捨 J飛著無人機直至天色全暗


民宿裡 使用大量日月潭蔣公行館拆下的廢棄木頭

老闆說拆下的門窗木 許多都是很好的檜木

當時放在表哥家倉庫 一放就是十幾年

直到他要建民宿 才與木工細心磨除原本的紅漆

將窗櫺賦予新生命

因此老闆才為民宿起了「新寫的日子」之名






晚上跟老闆去吃草屯最有名的蔬食餐廳「賀督蔬苑」

其中一道山藥玄米盅 在清香鮮甜的湯裡放一袋玄米

先嚐一口湯 再把玄米飯從布袋中倒出 變成粥一般

很特別 

老闆知道我們吃素以後 腦袋就想著隔天早餐要幫我準備什麼才好

他開車帶我們去他好朋友開的清粥小菜店買了獨門招牌 酸菜豆皮

又特別繞去全聯買了茭白筍跟杏鮑菇

很可愛 也很暖心 

真的像是回家一樣 


隔天早上

老闆準備了我近期吃到最滿意的早餐

每一道小菜都好好吃

熱熱的粥 

搭配老闆烤的金黃的杏包菇、茭白筍,以及堪稱完美的台農57號地瓜

鄰居的土雞下的深藍色的蛋

老闆娘手工做的迷你貝果跟鳳梨果醬、洛神花果醬

我們全部掃光

幸福感爆棚早餐

迷你貝果真的是完美size 


無限量供應的咖啡及豆漿(老闆說是比了十幾種非基改豆漿精選出的第一名)

老闆自己釀的梅酒 以及自己醃製的Q梅

聽著藍芽耳機傳出的馬友友及皮耶佐拉

我真心喜歡這種用心經營的日子

也欽佩老闆願意自己校長兼撞鐘 一人經營民宿

老闆倒最好喝的豆漿給我們,並強調是無限供應

很喜歡「跟著節氣生活」的老闆


吃完早餐 

老闆帶我們參觀附近的水圳

水圳上由日本人題字的潤澤萬民



後面為老闆的爺爺稱的火焰山及鳥嘴潭人工湖


之後又送我們去國家手工藝研究中心參觀

看到了一些驚豔的竹藝作品

可惜沒再被推廣多一些

很希望他們能招攬到多一點人才

重新策展 重新擺設

枯葉也太真了!完全看不出是竹子雕刻而成


這次兩天一夜雖然短 但看了很多東西

也有一些啟發

老闆說他去上了老莊的課

「你不用追尋千里馬,只要把水草養好,千里馬自然會來」

然後伸出雙手指向我們

「你們就是我的千里馬」

好古意的老闆


-----------------------------------------------


人民公敵這齣戲的主角讓我想到J

常常以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姿

疾言厲色的喝斥旁人

並憂傷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

一人騎著腳踏車 穿梭在台北如虎口的車陣

怨氣積累到時常對車子破口大罵


我最近對他這樣的行為

感到容忍來到極限

我跟他說 

我對所有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或言語

零容忍


但我也試著從他的角度

來理解問題

往往都會上升到蠻哲學性的角度

自我與社會 

自私與博愛

善與惡

人類存在的意義 

地球滅亡的注定

以及我們這兩粒沙的思辨 


讓我想到Pink Floyd 的經典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這整張專輯可說是音樂性表達的哲學思辨

探討的面向涵蓋非常廣

死亡 資本主義 存在主義 戰爭 時間 

其中社會與個體的矛盾 

比如Us and Them這首歌

一開頭唱著

Us, and them

And after all, we're only ordinary men


一直將他人貼著標籤

以善惡之名  區分人與人

我從不認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行雲流水的一張專輯

每一首歌的無縫連結

讓整張專輯必須視為一個作品來聽

驚訝著元素之豐富且不拘泥形式

音效還是音樂

搖滾還是電子

純音樂還是歌曲 

有歌詞還是無歌詞

那一條界線都彷彿不存在

There is no dark side in the moon really

Matter of fact, it's all dark

真是充滿思想的專輯 




 














 






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

The Great Western Loop_Billy Childs

上禮拜 Michael 來台灣玩

就是我的「老」朋友德國記者

他作為一個朋友

我覺得已經滿分

 「couldn't ask anything more」 我這樣跟J說


跟他說話 

我感到自在 

可以做自己的同時

又覺得隨時在學習


縱使在語言沒有很通的情況

縱使在年齡差異 國籍差異 文化差異 學識差異

導致十之八九當他問我「Do you know....」

我都一蓋搖頭的情況下

我還是覺得有趣


我們有點像 又其實很不像

交朋友是不是有時候會有這種感覺

看著對方時像在照鏡子

看看鏡子裡 比自己多了什麼 又或少了什麼

看鏡子裡的那個人 跟自己心裡所想的自己

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我們都有點 adventurous 

對很多文化藝術歷史感興趣 也都喜愛批判(或許我更喜歡)

我們脾氣都不錯 通常對外都是positive 

我很常被人形容我很隨和 我覺得他絕對是旅行上的隨和代表

我們都很喜歡開玩笑

雖然所知相差甚遠

但彼此都有一顆好奇的心

也都樂於分享所見所聞


其他不一樣的地方應該就太多了

而且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到底差了什麼


這次旅行結束時我問他 「do you like Jacob?」

他說:「I don't think I really know him.」

我問:「do you think you know me?」

他又想了一下說:「not really」


這個回答令我意外

但又讓我反省平常自己的一貫思維及回答

那是一種急於想拉近距離 或是 急於想評判一個人的心理

我似乎不常也不願承認我不了解我的朋友

但其實想想 我也並不真的了解他什麼


如果有測驗 他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內心複雜的想法是什麼

我還真無法猜

縱使這樣 

又如何呢?

這是我在他身上學到的 很多很多件事的一小件事情


到的第一天 台北陰雨綿綿

我去北車站接他 帶他去吃阜杭

我跟他說 燒餅油條吃不懂沒關係 我也吃不懂

他覺得鹹豆漿好喝  果然是臭味相投

去了林安泰 他竟然上次已經自己去過

其中一間小孩的房間 牆上貼了「嬰仔嬰嬰睏,一眠大一寸」歌詞

我唱給他聽

幫他照了中式肖像照

坐了人滿為患的捷運

參觀乏善可陳的圓山密道


開車帶他上陽明山

吃我最喜歡的野菜 還有薑汁地瓜湯  

本想推薦他從小油坑走到七星山的

沒想到小油坑停車場的霧伸手不見五指

本來他都下車要準備去爬了

警衛上前勸阻說上次有人這樣還啟動搜救隊 


安排他與音樂朋友相見

喝了一個高級的下午茶

學了...我想應該是台灣的茶道

泡一個茶 我內心白眼翻了無數回

這種規矩很多的優雅小活動不屬於我


帶他去遊了一趟台南

住了一個神秘的台南民宿  叫做謝宅

據說台南有8+ 棟民宿(不肯講到底有幾棟)

都是以老宅來改建

別具歷史風味 裡面也都盡可能陳放過去的擺設物件

J形容很像住進博物館裡

一進房門 用心舖陳的典雅香味撲鼻而來

搭配著復古的爵士黑膠音樂









台南謝宅的資訊少到有點荒謬

緩慢的回覆及極簡字數透露著傲慢

最讓人傻眼的應該是必須要約一個固定check in時間

及check out時間

幾點幾分要到哪裡 會有「小管家」帶進去

遲到兩分鐘「小管家」電話就來了


check out 也是我經歷過最詭異的check out

首先 一早我們得報備幾點幾分離開

時間還未到 一位員工突然開鑰匙進門

(雖然不停道歉 但還是傻眼)

然後時間快到的時候 另一位員工就在門外大喊 

「好了嗎~~ 要進去了喔~~」

我就說「好了~可以進來了~~」(簡直在玩躲貓貓)

員工進來以後 也是像鬼要進來抓人了

一間一間的「檢查」

我們必須要站在客廳 等他如衛生股長般檢查完畢才可聽從命令解散

連寄放行李也是必須要約好幾點幾分來拿

最後看到年輕斯文老闆本尊笑容滿面 不如email上生冷

但我們計程車在巷口等我們取行李 

也沒有跟他多聊

整體我會給3.5 顆星

融合了美感、文化歷史意義、房間舒適度、特別度

也融合作為一個hotel 最基本友善體貼、一個整體入住體驗

所得出的評價 

不過Michael很欣賞 算是給5星 那就是我最希望的


台南的美術館有兩個館  都很棒

加上文學館 可看點很多

一館有個絕美戶外咖啡座位 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最特別的台南體驗 

應該是晚上想要去找一間朋友推薦的酒吧

闖到市場樓上

從這裡進去上樓

Michael 與 J都認爲不可能是在這裡 覺得我走錯了

 結果真的別有洞天

裡面竟然有兩個酒吧

一個是朋友推薦的尋琴記 (結果客滿)

尋琴記老闆建議我們往前走 找到另一個酒吧叫賊仔坊

非常小的空間 

由其兩位外國人平均身高快190

有點像進了小人國一樣

鑽上狹窄陡斜的木梯 走上二樓

就在一個樓中樓裡喝了幾杯調酒

對照外面的市場樓 (還有阿公半裸在躺椅上睡覺)

非常像是夢境一般的酒吧





像夢境的還不止這個

隔天去參加音樂朋友的表演

民生電器主辦的「臺南玉勅良寶宮吳府千歲暖壽慶」

也是很特別 很有衝突感的一個場合

將神明請到社區活動中心 幾十桌的辦桌

台上演奏著爵士大樂團

主唱還吆喝著「大家等等都去跟王爺說,生~日~快~樂~!!」

爵士大樂團音樂很嗨 表現很優

但我們決定要去的時候 辦桌票已經賣光 只有音樂聆賞票

我們尷尬站在桌與桌之間 很像遊魂一般

後來主辦單位看我們三位高個 大概也是怕我們擋到吃飯的人

好心的搬了三張板凳給我們

沒想到還要不停移動 以避免擋到上菜



最後還有布袋戲 

主題是水族館

有各種海底生物游來游去 

非常的ㄎㄧ尢 

比夢境還不合理

這個加上前晚的賊仔坊

應該有給Michael帶來不小的文化衝擊


寫到這

好像也覺得可以收個尾

隔天我回台北  Michael自己去涵碧樓、中台禪寺、合歡山

之後回台北 我們看了一場有點難聽的Kavakos音樂會

聽了半場出去吃宵夜 後來聊到半夜一點半

隔天 101登高望遠喝咖啡 吃鼎泰豐 去中央廣播電台德語部採訪

結束了Michael 精彩豐富的台灣行(自己說)(好八股的結尾)


----------------------------------------------

一首蠻精彩的

Billy Childs 的 The Great Western Loop


前面每個樂器都對的好準喔

前面的theme好像風之通道

該不會是被久石讓啟發

這張專輯也是2024葛萊美的最佳爵士專輯

整張都讓人聯覺產生一種有點難形容的色調

但的確有專輯封面的一些顏色 五顏六色的酒 紅與白

還有背景有金屬感的咖啡色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

24 Pré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 Largo_Chopin

昨晚風雨裡

我跟J去隔壁哈拉影城看了電影

哈拉真的是讓人充滿幸福感的所在

首先就是它的地理位置 離家五分鐘

只要開演前十分鐘出門 買好票買好爆米花(通常都不用排隊超爽)

還可以看到預告


再來就是它的最大優點 也可以說是對它來說的致命傷

就是真的沒客人 幾次我都包場

頂多再一兩個人

也有可能是我選的電影都比較冷門

哈拉是一個很上進的電影院 除了播強檔電影

有時還會推出一些文青老片 或是重播一些得獎的好作品

昨晚我就是看了錯過院線的《墜惡真相》 Anatomy of a Fall

有趣的劇本 精彩的人性剖析 

德國女演員Sandra Hüller 真的演得非常好

溫柔中帶著強勢 親密中帶著疏離

讓人猜不透的距離感

正符合這個影片的主旨

到底何謂真相

真相也只是你傾向相信的 

如同電影裡Marge所說

When we lack an element to judge something, and the lack is unbearable, all we can do is decide. 


一對情侶的破裂

總是引起吃瓜群眾的熱情討論

就如同強尼戴普離婚案

群眾彷彿也是親身經歷般各自站隊 各有說詞

但其實婚姻中的撲朔迷離

深似海的人心  善於掩藏包裝的技能

誰又能猜透 

誰又能疏理 誰是誰非


Hüller在法庭上說

「if I'd been seeing a therapist, he could stand here too and say very ugly things about Samuel. But would those things be true?」

人們所看到的「大惡」

有時未必是真 也可能只是對方或自己的加油添醋

有時候可能只是完美畫面的一小個黑點  一個進程的一小段停滯

並非全貌


從婚姻角度切入

從父權角度切入

從民族自尊切入

從法律倫理切入

這部電影是非常令人深省的萬花筒

每一個轉動

都能引起真實人生的一點共鳴

----------------------------------------------


裡面媽媽與兒子一同合奏蕭邦 24 首前奏曲的第四首

簡單卻一語道盡即將面臨的哀傷

想帶給兒子最好的 最豐富的 最有愛的

但到頭來卻是最破碎的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

Gentle Giants_Pol Belardi

又到了兩個月一次的部落格時間了

不喜歡這樣敷衍的自己

我想要認真生活 認真記錄的


不是要講一些什麼重大的事

而是想要寫一點點讓人心靈有一點滋潤的小事

對於37歲的我

現在最在意的

好像是這一點點的養分

而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大夢想


最近的工作有一點忙

相較於前三個月幾乎沒案子

最近有著比較規律的工作時間

我發現了一間神秘的路易莎

一間幾乎沒人 

簡直是我一人獨享的辦公室

這間路易莎有一座空橋連結到一間五星級酒店

早上的酒店很空曠  

廁所像是迷宮一樣大 (大到點不合理)

有二十幾間 

每一間都有著折成三角形的廁紙

我覺得我好像廁所富翁

每一天都可以選擇任一間來用

也從來沒遇見打掃阿姨以外的人


日復一日的像個上班族早上九點前到

然後自由的工作到不想工作就離開

我其實真的喜歡這種規律

世界這麼大 什麼都不用管

只要安靜的follow一個作息

不用思考太多 不用跟人交流

不用陷在人際關係的泥濘裡 

很漂浮 很輕鬆


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一個 I人了

我最近常常在想


前幾天中秋節

有點半推半就的去參加Jacob新認識的朋友家烤肉

原本以為是個小型聚會

一去十幾個不認識的外國人

內心暗喊不妙

但入了虎穴

只好拿出我訓練有素的e人人設

跟這個義大人聊完 跟那個美國人聊

跟美國人聊完 跟法國人聊

連狗都順帶的社交好了

聽說那狗有躁鬱症 時而會發瘋要咬人

被我用兩塊油滋滋的cheese給收買了


回家路上

我在捷運上悠悠地說

「今天真的太痛苦了」

「真的嗎?可是你看起來很好 很友善噎」J驚訝地說

我知道啊 

大家都好了 換得我不好

這就是I人的特色不是 ?

社交就是在消耗自己的每一吋靈魂


可是沒有社交的生活也著實空虛

I人要怎麼在這種循環中找到一個舒適的方法

真是一生要面對的課題


---------------------------------------


上篇也是一個多禮拜以前寫的

然後一直都沒有發出去

這週經歷了爸爸的手術

第一次在手術進行時 在門外等待

媽媽說她蠻緊張的

我倒是還好(不孝)


等了三個小時

突然媽媽手機響起

「喔。喔」「現在要轉喔?」

掛掉電話跟我說

「爸爸要轉加護病房耶」


我不記得當下我回什麼

但記得覺得很難消化

不是說不大可能住進加護病房嗎

不是說是萬一

什麼情況會是那個萬一 

how could it be


我跟媽媽被叫去要立刻清空普通病房

我們沈重但很冷靜

安安靜靜地快速收拾普通病房的東西


兩人收拾好 心事重重地等電梯

電梯門一打開

媽媽突然叫出聲「醫生!」


眼前正是爸爸的主治醫生

但他不是穿著醫師服 更不是手術衣

而是一身便服 手拿雨傘 準備回家的樣子


他看到我們

立即說明手術順利

轉加護病房是因為手術時間比較晚

我跟媽媽可以回家休息

讓專業的人來照料過夜


在短短的電梯移動中

他給我看了切下的腫瘤照片

那完整圓滾的一顆 

你說像披薩 他說像蛋塔

都懷疑那是醫生的早餐照


眼看他就是要去b2停車塲

我拉著媽媽在一樓出來

兩個人在電梯門口頻頻道謝


我心裡則是想著

這個火速收工

真的很像nso音樂會時

觀眾都還沒散場 團員早就換好衣服 開車離開了


晚上七點 

加護病房的探病時間到了

爸爸全身都在顫抖

旁邊兩盞烤燈似乎一點用都沒有用

他不停地說 好冷

聽說是麻藥退後的正常反應


隔天我們又接他回了普通病房

從七八根管子

慢慢一天拆一些

拆到今天宣布出院


這幾天不僅是爸爸的人生第一場大手術

台灣也經歷著奇怪的山陀兒颱風 (後來才知道山陀兒是一種東南亞的可食果子)

我們在全台放假的風雨天  室內守著爸爸

看他復原神速

也覺得醫療科技挺神奇


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的大手術


---------------------------------------------


一直沒發出去的blog

 還累積了兩篇

就這樣吧

louisa 在放厲害的爵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