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星期一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_Rachmaninoff

驚覺2025已經快過了一半

今年的時間過得時快時慢

似乎跟身體狀況的感受很有關

常常覺得生活忽而停滯 忽而轉瞬即逝


關節的腫脹 大腿隨時隨地酸痛

這兩三個月已經變成一種常態

提前體驗老人的感受

站起來坐下都很希望有個扶手


手術前一個月

我開始嘗試線上物理治療

遠在印度的物理治療師 Dr. Prachi 

變成我最密集「見面」的人

從一週五次 一次一小時 

到現在一週三次


從本來不怎麼聊天

安安靜靜的療程 

到現在偶爾會穿插聊印度食物食譜 聊聊youtuber 

我喜歡她剛剛好的友善  剛剛好的回應

總是有問有專業的答 

雖然跟吃維他命一樣 難估計到底有多少幫助

但光是伸展 肌肉訓練 有人仔細的陪伴

再加上一堂不到台幣兩百 (重點)

就覺得值得繼續試下去


世界的距離真的會隨著科技而縮短

在台灣這一端聽得到醫生那一頭印度標誌性的喇叭聲

彷彿在聲音的世界 我就置身在印度

英文讓人可以跨域溝通這件事到現在仍然覺得奇妙

雖然彼此都有各自的語言 

但需要的話還是能使用共同語言來進行某項任務


線上治療打開了我對遠端的一些想像

有趣的是 這些線上專業人士似乎都是女生

不知道這某種程度 是不是代表現實職場對女性的不友善

讓他們必須另謀出路 轉向線上看診


除了線上物理治療

我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素描課

也算是眼界大開

專業的素描顛覆了我對畫畫的認知

終於知道厲害的素描

就是對物體 對光 對明暗面的理解

該怎麼用鉛筆反應出質地 光澤 凹凸 

我以前的繪畫 

就是在抓一個型狀

再觀察一些細節 

套一句老師的話

「細節最簡單 有眼睛都能觀察畫出來」


而最難的 是眼睛看不出來的

但畫上去 就很make sense 

有些反光或是高光區 一旦被強調

立體感就立刻倍增 讓主題躍於紙上

這些也是區分厲害跟普通素描的關鍵


我的老師wei 

幾乎就是拆解物體大師 

總是用各種立體圖形來解釋該怎麼畫陰影漸層

雖然老師講得很認真 

但我聽得一知半解

我發現自己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就是模仿

藉由模仿再整理出結論 


上禮拜畫的山雀


很希望「覺得有趣」這個感覺永遠不會消失

學習能夠感到「omoshiroi~」應該算是全世界最好的享受之一

被批評 或是 被稱讚 

有成就感 或是 有挫折感

這都是必經的心路歷程

希望勿忘初衷


常常覺得可惜

以前也曾經覺得作曲是那樣的有趣

覺得學習作曲是一個很大的享受

曾幾何時就這樣變質了呢

真希望能把作曲找回來


---------




前天去看周善祥與長榮樂團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周善祥真的是穩健到不行

那些敏捷的琶音各個晶瑩剔透 

優雅的跟小精靈一樣 耳朵只有在後面追逐的份

本來在台下聽的時候

以為這些都是台上十分鐘 台下十年功

默默在台下感嘆鋼琴家長久練習就為了成就這一刻

後來才發現他就是曠世奇才 根本很少練琴!


就跟看森川葵一樣

我想世人都很喜歡看到天才

一派輕鬆又很謙虛的模樣 完成了別人一輩子也達不成的夢想

但要是自己真的是演奏家 每天練琴練到手廢掉

看到有人不怎麼練琴 自然而然可以彈成這樣

不是一件很崩潰 很懷疑人生的事嗎


我在youtube上找到的這個鋼琴大師Ashkenazy的版本

也是很流暢 不知道大師花了多久時間練習

我也很喜歡 除了變奏23有一大段樂團沒對齊有點可惜

其他都很好聽

我很喜歡變奏19的鋼琴 

很像是sequencer跑出來的音階

非常有科技感


然後大發現就是 我不知道變奏18原來是出自帕格尼尼狂想曲

聽到的時候心裡大吃一驚:「這不是似曾相識的配樂嗎?」

好好笑也有點白痴 從來沒有去探究原來這一段的出處

竟然是主題的inversion  

長知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