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最近有一部關於鋼琴家瑪莎.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的紀錄片
叫做<超女:阿格麗希的琴與愛> (Bloody Daughter)
中文的翻譯滿莫名其妙
乍看超女以為是中國電視節目
導演是阿格麗希的小女兒 
由女兒的視角看這個傳奇性的女鋼琴家

我以前看過另一部關於阿格麗希的紀錄片- <夜話>(Martha Argerich, conversation nocturne)
當時就對這個渾身充滿魅力的女鋼琴家深深著迷
老實說我有點性別歧視
因為我非常喜歡看女性為主角的故事
就是覺得比男生有故事性
那麼多的鋼琴家裡 她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被人稱作女神的她
的確像是不食人間煙火
活在自己國度的仙女
阿格麗希是第一個拿到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女性
16歲時拿到三個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年輕面容姣好的阿格麗希 散發一種從容恬淡地氣質
甜美的笑容背後其實跟大多藝術家一樣
有叛逆不羈的靈魂
曾經為了不想表演一首鋼琴曲目 
而用刀片割手指
經常因為一時情緒不對
而在觀眾到場後取消演奏會



生於阿根廷的她  甚少講母語西班牙語
13歲就搬到奧地利 講著標準的法語跟德語
20歲時   頂著天才光環的阿格麗希來到紐約
為了向母親報復
她有一整年不碰鋼琴
整日漫無目的的在曼哈頓閒晃
深夜到電影院看電影
在紐約 她認識了中國指揮家陳亮聲 
兩人有過短暫的婚姻 並生下一女 Lyda Chen-Argerich

雖然不是重點 但陳亮聲的現任妻子是斯琴高娃喔
不覺得很神奇嗎
斯琴高娃跟阿格麗希八竿子打不著的人
竟然跟同一個人結過婚

年輕的阿格麗希根本沒想過當一個媽媽
而且當時她正負盛名 音樂會排滿檔
根本無暇照顧女兒 
陳亮聲訴請離婚 理由是認為阿格麗希沒有資格作為一個母親
阿格麗希喪失女兒監護權 一直到Lyda長大了兩人才再度相會
而Lyda現在是名優秀的中提琴手

這些有趣的個人故事在Bloody Daughter裡有很多
主要描述她跟三段婚姻的三個女兒的關係


而在conversation nocturne這部片裡
比較多阿格麗希對音樂的想法 
片中的阿格麗希六十歲仍風姿綽約 
講起蕭邦貝多芬舒曼帕格尼尼
就好像在聊歷任男友一樣
親密無比 

“如果我彈李斯特彈太好,蕭邦可能會嫉妒”
“普羅高菲夫向來就跟我很合”
“我一直與舒曼最有共鳴”(她用了real affinity)
“我崇拜帕格尼尼”

她彈奏的巴哈 硬生生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用浪漫音樂風格詮釋巴洛克音樂
她說有個爵士樂評曾跟她提過
“Your Bach really swings(你的巴哈真的很搖擺)”

像少女一樣用手指玩弄著烏黑蓬鬆卷髮
阿格麗希還跟年輕時一樣 有種迷濛慵懶的神態
總喜歡嘟著嘴 淺淺的笑
她的眼神深邃 卻又清澈
聽她說話 看她彈琴
有股衝動想要進入她所感受的世界
用她那絕對敏銳的耳朵品嚐每一個音符
用那雙柔荑般的手彈奏每一個樂章
她就是有種讓人想了解的魅力

主題曲是阿格麗希摯愛的舒曼A小調鋼琴奏鳴曲
鋼琴與每個樂器 尤其是一開始的雙簧管 配合無瑕
弦樂在motive裏跟鋼琴的對話  大小調轉換真的很美(我說的是1:23到2:00)
又是一個百聽不膩的動機
在氣勢磅礴與溫柔沈穩的拿捏上
阿格麗希掌握度一百分
我想她應該會是舒曼除了老婆克拉拉以外最喜歡的女鋼琴家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閱讀跟獨處


那天在網路上看到了這篇
覺得自己近來對閱讀跟獨處頗有感觸
來發表一下心得

我小時候真的很愛看書
不僅愛看 看得又多又快
我媽時常在旁邊叮嚀
看書不要囫圇吞棗 要細細品味每一個文字
當時的我哪管這麼多
這麼緊湊的劇情 看快都看得我廢寢忘食了
慢慢看要看到民國幾年

我記得看金庸看到手心出汗
當時床旁邊只有一個小檯燈
我整晚躺在床上 歪著身看射雕英雄
把眼睛都看壞了
我兩眼視差這麼大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房裡掛著一個時鐘
瞄了一下 十點半
再看半個小時 指針到十一我就睡覺
哎呀怎麼不小心超過了
十一點二十
那我再看四十分鐘 湊個整數
十二點準時關燈
就這樣自己跟自己討價還價
最後兩點半看完 隔天上課累得直打瞌睡

小學有個圖書館是我的小天地
下課我就會跑去窩在那裡
罪與罰 戰爭與和平 小婦人 孤雛淚
每一本世界名著都是在我小學五年級前就看完的
當然 那是寫給小朋友看的 有注音符號的那種
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文字能夠“品味”
但我猶記當時那種
跟著小說人物一起緊張 沮喪 興奮
閱讀的快樂

後來我開始喜歡看漫畫 看了很多年
漫畫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
我開始習慣性跳躍式思考
習慣用圖片解釋事情

大了一點 漫畫就被電影取代
電影比漫畫更有藝術價值
我喜歡電影 喜歡音樂 喜歡影像
但還是很思念那一去不復返的閱讀習慣

閱讀這個詞在學生時代是用功唸書的同義詞
唸論語 唸古文觀止 唸英文
不光是唸還要背
背作者身平 背註釋 背片語 背單字
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就發現自己一點都不喜歡閱讀

在鄭寶娟的<望鄉>推薦序中
蔣勳寫了跟我很相似的感嘆
“等我稍微懂得一點所謂『文學』的時候,
知道文學的偉大與崇高之後,
不知道為什麼,
我倒反而失去了原來讀小說的快樂了”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的看一本書
有時間看書就是在“唸書充實自己”
有原文就要看原文 “加強英文能力”
講到這個
不禁想坦誠一件事
我真的不喜歡看英文小說
看英文小說總會有一種在唸英文的感覺 很有壓力
不喜歡閱讀被打斷  看到不認識的單字而要停下來查
以前總有種幻想 (還是被老師洗腦)
查單字是會苦盡甘來的
查到後來最後就會跟讀中文一樣輕鬆
所以都會“痛苦”的去讀
我不知道我苦盡了沒
但我確定甘從來沒來過
經過這麼多年 讀了幾十本英文小說
我對其好感從來沒增加過

一直到去年
喔不,是前年 (總忘了已經2015了)
有位朋友從台灣寄了一本書給我
我才重新發掘閱讀的樂趣

我發現自己又可以看到文字看到忘我了
經過了這麼多年
我又可以陷在書中的世界
大概是跟唸英文小說的痛苦有了對比
深深的被中文文字給吸引
身在異鄉的我
特別的珍惜每一個描述家鄉的句子
用著鄉土的語言 精準的形容詞
親切的描述這個世界
第一次 我覺得我在“品味”著文字
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妙

又在近幾年
網路興起 臉書霸佔了大家的閱讀時間
我不喜歡看那些兩三行意義不明的俳句
矯揉造作又沒內涵的文字
搭配一些被修圖軟體改的不倫不類的照片
看完好像吃了一頓沒營養的垃圾食物
既空虛又有某種程度的罪惡感

但自己也沒耐心
當有人貼連結給我
總是先scroll down看一下有多長再決定要不要看
所以看了半天
總是會選擇一些中等長度 教育意含不高的文字
總之
不喜歡在網路上看東西
除非是工具書 (甚至連工具書我都喜歡看紙本的)
不喜歡看到網路上那些空泛卻激烈的評論
不喜歡看被包裝的像時尚的文章

我懷念一些觸動內心的文字
而不是只有在標題上說
“看完我流淚了”
“必看!超感動的小故事”
我懷念大家試著用青澀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
就算不成熟 至少能看到一些真誠
而不是像寫食譜那樣條列式
“33件人生必去的旅行”
“十條增加創造力的祕笈”
人生不是食譜 既不是數字排列也沒有攻略祕笈
重要的 是中間的起承轉合

嘈雜喧囂的網路世界
好像變成失業的我  對外接軌的唯一管道
但我卻不喜歡
於是 關掉電腦
我必須學會獨處

獨處是相當困難的

要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隨時保持樂觀
我認為是非常困難的
若要說我羨慕誰
我只羨慕兩種人
一種是努力追求自己理想的人
一種是內心平和的人(膜拜)

從搬到北加的八個月
去掉跟家人朋友line的時間
週末跟J相處的時間
我的生活幾乎是一個人
心情上總是起起伏伏
有時覺得自己在修煉 有時覺得自己在享受
時而空虛 時而幸福
並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圓滿點

陪伴我“修煉”的
不是臉書
而是真正一本本的好書

當然 還有這個讓我記下心情的部落格
才不會忘記你呢~

書本有助於凝神靜氣(怎麼好像中醫師傅在訓話)
看書讓我愛跳躍的腦袋不那麼輕狂
一行行串珠似的文字
訓練我找回多年遺失掉的直線思考
有時候真想多跳幾行 偷翻下一頁
看看這個人死了沒 那個人又走了沒
但這時就會小小的吐口氣
乖乖的繼續順著一顆一顆的字讀下去

閱讀跟獨處的關係
是互益的
當閱讀時 我就不再覺得孤單
當獨處時 我就更加享受閱讀

寫了這麼多
其實是想回應楊照跟詹宏志的那篇文章
真心覺得超不認同的哈哈哈
我也好想用一樣的標題來回他們說
“你(們)以為你(們)懂得獨處與閱讀,其實並不!”

還有
這篇應該是講獨立思考而不是獨處吧
除了引用了一句費里尼的話有關外其他皆無
不要再裝文青了(吼)


---------------------------------------------------------------------

主題曲是我現在邊寫邊聽的歌
好久沒關心絢香了
自從六年前她宣布自己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退出歌壇
我就再也沒聽她的歌了

最近發現她其實2011年就復出了
並在2013年發行了一張翻唱專輯 <游音俱乐部~1st Grade~>
其中就是有這首 『空と君のあいだに』
也就是台灣熟知的『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不知道這首歌原來是日本歌
1994年由中島美雪所寫
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認識
但她寫過很多流行老歌都被華語歌手翻唱噢
像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 王菲的人間
很厲害

絢香唱得比林佳儀有感情多了
(編曲當然也進化很多)
但我還是想唱中文歌詞
寫得很好啊



“如果想哭我自己會找地方 你不必擔心我會弄濕你肩膀
走在街上到處是寂寞的人 我想誰都不要同情的眼光
受一點傷並不是可怕的事 人就是這樣才會愈來愈堅強
誰叫男人永遠比女人清楚 愛情它何時該收何時該放

你走吧 我不哭 無論多痛苦
你走吧 我不哭 就算會迷路

明天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雖然它或許也是傷心的開始
愛情的輪迴總是一次又一次 是悲是喜終將都變成往事
明天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那怕早已沒有人記得我名字
別問我為何執迷不悟的嘗試 女人生來就多這麼一點癡”

























































2015年1月7日星期三

2015 跨年拉丁夜+ Kirkwood滑雪小記


2015 新年快樂~!!
今年跨年很有異國情調
在拉丁文化中心LaPena 聽傳統古巴音樂Charanga
看著男女老少曼妙地隨著音樂起舞
釋放熱情的扭腰擺臀
大家在舞池裡跳到出汗 整個場子暖烘烘的
跟外面近零度的氣溫成了對比
好像很久沒看到這麼開心的一群人了

 Charanga受到法國的影響
把歐洲的長笛與弦樂帶到了中美
它是眾多古巴舞曲音樂的其中一種
較富旋律性 比較溫和 比較浪漫

演奏的團體是Orquesta La Moderna Tradición
我的老師是團員鋼琴手(就是影片裡的鋼琴手)
他外表看起來滿嚴肅的
但就我的觀察
他其實內心是有個小太陽的
就算是面無表情有可能其實心裡正雀躍
整場音樂會不管是觀眾還是表演者
每個人都手足舞蹈 歡笑合唱著
只有我老師
從頭到尾
像隻貓頭鷹一樣凝視著群眾
掛在鼻頭上的眼鏡
顯得眼神更加嚴峻
很像是紀律委員會派來的打分數的評審
三個小時唯一一次看到他笑
就是我向前跟他打招呼時
J驚訝地在我耳邊噓聲地說
He just smiled!!

這首mi cha cha chá
現場很high 印象深刻
可惜網路上的版本都不似現場那樣歡騰
主唱也不是同一個人
我看的主唱是一個唱功一流 肺活量極大的黑人
他唱歌的時候聲音渾厚像聲樂家
但又唱得很輕鬆感覺是在跟大家對話
很有表演魅力的一個人

看到十一點五十分衝回家
想要跟貓咪們一起倒數慶祝
發現家裡沒有一處時鐘的時間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大概倒數了五次
滿智障的
“微波爐已經邁向2015了!”

跨完年的週六
我跟J去Lake Tahoe附近一個叫Kirkwood的地方滑雪


我們滑一種在平地上移動的滑雪叫做cross-country skiing
比起下坡滑雪(downhill skiing) 更像是在溜冰
看到幾個專業的滑起來飛快
覺得新奇

(光速般的爺爺, 我正在照風景他咻的一溜煙就從我旁邊滑走)

天氣很熱 正午時感覺有攝氏十幾度
很驚訝雪都不會化掉
似乎是第一次在這樣的氣溫滑雪
看到很多人穿著吊嘎在滑 一開始覺得他們很勇
後來自己滑一滑也很想脫衣服

我應該是沒抓到要領
才一兩個鐘頭手臂大腿就痠痛無力
速度也沒多快, 差不多跟人家健走一樣
這麼緩慢我竟然還跌了幾次
縱使如此
我還是決定我喜歡這個運動
很樂活 很優雅(跌倒畫面剪掉) 很貼近自然


中間休息喝熱巧可力時
有對couple跟我們併桌聊起天來
說他們女兒在這滑雪場工作 
下班後要一起去泡溫泉

聊著聊著 太太突然安靜了一下
然後說 
你們有看過結冰的湖嗎?
我們搖頭
她很興奮地說她也是第一次看到
"整個湖都成冰了, 是我看過最大的溜冰場!"
問她在哪裡
她說就在滑雪場旁邊 走路就到得了

於是我們就參照她的建議 來到了這個凍湖 caple lake
我們兩個都很俗辣
覺得走到湖中間很危險
要是冰碎了我們就要葬身此地
於是匆匆照了照片就趕緊閃人

太陽快下山了 氣溫驟降
才發現這兒該冷的時後還是很冷
在上巴士之前快速照了一張 

掰了雪
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本有雄心壯志想要恢復寫雙語部落格的
但看了一下 
發現媽呀我也寫太多了吧
這樣是要翻到民國幾年啊
所以就算了吧
以後有英文歌我會翻譯歌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