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

Cold Little Heart_Michael Kiwanuka

 有句話說

「真相在這個年代不是那麼重要」

最近覺得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刺耳

倒是蠻中肯的


這個世代的訊息

真假難辨

小網路媒體平台 

大報大電視台

什麼聲音是可信的

所謂的客觀中立

是我們心中覺得客觀中立

就是「主觀」的客觀

然後就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舒適圈 小宇宙

舒適圈裡有舒適圈電台 報紙 電視 

舒適圈裡有名人 有見證人 

只要你滿足地認為自己是客觀的

可以在這個小宇宙裡找到很多同胞 互相取暖

獲得來自群體生活的快樂能量 


我偶爾都會覺得

是不是越做功課 找資料 

越鞏固著小宇宙的觀點

是否 不要形成一個意見

其實比 「我喜歡」「我討厭」 「那是對的」「那是錯的」

更來的實在 


有時我甚至覺得

任信的說 「我就喜歡這個,沒有為什麼」

還比「我喜歡這個,因為誰誰誰說好,因為xxx報導很多」這樣的理由強大 

因為主觀其實主宰著客觀

我們的雙眼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活在自己楚門的世界


幸好

我喜歡的音樂是個極其主觀的東西

沒有對錯 只有認不認同

哪個自己喜歡的音樂得獎時

只會覺得 「這個評審團有品味喔」

反之 就會義憤填膺的想

「這種音樂能得獎 評審到底懂不懂音樂啊」


但很多音樂  曖曖內含光

雖然充滿才情  但不容易被看見

要擺在明顯的地方


我最近覺得 music supervisor (選音樂置入電影或是電視劇裡的人)

真的是一個積德積福的工作

來放一首

我很喜歡的一個主題曲

Cold Little Heart by Michael Kiwanuka

是迷你電視劇Big little lies 的主題曲



Michael Kiwanuka 出道蠻多年

有一天才被告知自己的歌被place到電視劇裡

原本以為只是放在某一集裡的插曲

沒想到竟然是影集的主題曲

然後下一秒 

發現點播率暴升

他的接下來半年演唱會的門票全被掃光

這首歌也是每場演唱會的必唱

到後來 他無奈苦笑説「我也是有其他音樂的」


我當然也是因為big little lies而被圈粉

去聽他的專輯

每首都有心意 有靈魂 有底蘊

很訝異這麼有才的人

竟然之前那麼默默無聞


想到當初big little lies的music supervisor 

是怎麼在千首萬首中的submission中

挑中它

讓好音樂被「看」見

應該沒有比這個更積福積德的工作了(開玩笑的)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Chicago_Benny Goodman

最近看了一本書
看到一半嘆息地選擇放棄
字裡行間
嗅到太多作者的不安全感  
世代隔閡的自卑感
怕被閱讀者遺忘的孤寂感

非常可惜
很好的文筆   卻沒有有趣的見地 
沒有人物的精髓 
更沒有令人目不轉睛的情節

但讓我放棄閱讀的主要原因
是作者對待角色的不仁慈
作者創造出的世界 
是如此刻薄 不留情面 
作者像一個醫生說出病人的各種病徵後
卻沒有要醫治它

沒有人是完人
但也沒有無一可取的人
同一個人 同一件事
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

書中提到一個角色
喜歡在社群平台上炫耀自己從事公益
「成天將政治正確當作性魅力般來賣弄」
「與其說是革命份子,不如說是災難觀光客...別人家的苦難,成為這類人的新景點」
作者以一個造物者的口吻評價自己創造出來的低俗人物
其實每一個人物都是作者對世間的觀察
 並非憑空捏造

我對這些角色感到不平
對書中狹隘的世界觀感到不以為然

這本書的主軸是世代之間的鴻溝
網路與現實中的虛假
此書一出很受青睞
得了台灣的一個重要獎項

但我幾乎可以很肯定地說
這個獎項的評審團
絕對不是年輕人

因為只要是年輕人
都可以察覺作者對年輕世代的偏見
似乎除了年輕的肉體  自以為是的叛逆 
他們一無所知

因為不了解年輕人
只好以學術或是華麗的文學辭藻去強加於他們 
描繪出一個四不像 年輕人也認不得的樣貌

這樣的書 得了這樣的獎
讓我覺得可悲
好像社會上獎勵這種無知
欣賞這種不仁慈的看待

話說 
我也不是年輕人了
我不是很成熟 但絕對稱不上年輕
老實說 IG snapchat 的奧義在哪我一點都不了解
但我從來不覺得喜歡用這些軟體的人是空洞的
我不了解不代表他們就不對 沒靈魂又膚淺

手機成癮這個症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六七十歲的人拿著手機也是一樣放不下來
這個社會集體上癮這個複雜的產品
有好的東西 有壞的東西 不能概括而論

手機的確有點像精神鴉片一樣
收到一個訊息 一封信 一個按讚 
就有一瞬間如小火花的快樂嗎啡分泌
為了尋求小火花
我們手機不離身
大腦身體疲累的時候刷刷臉書ig
社交覺得有點尷尬的時候 拿出手機

但我覺得
真正持久的快樂是成就感
克服一個難題 完成一個任務
有多難就有多快樂
快樂是一個上上下下的motion

有人會說 可是吃美食我也快樂呀
shopping我也快樂呀
我覺得那種快樂都跟手機一樣 
倏忽即逝的小火花 
而且天天吃美食 天天shopping的有錢人們
也不見得比較快樂 

手機的鴉片 簡單取得 
且沒有物體空間或是金錢的限制
隨隨便便就花了幾小時在尋求這種小快樂
但鴉片傷身 手機也是
它破壞了人們能夠專注的能力
並降低了人彼此的情緒溝通能力

這個社會 不分世代年齡
都上癮了
我們需要彼此拉一把
而不是對對方指指點點

年輕人在IG 抖音上流連忘返
中年人刷臉書
老年人回line群組
我們都一樣 需要被關心 需要被糾 需要被注意

手機可以給我們的快樂
其實現實也可以 
只是比較難
它需要多一點的耐心 有時候需要多一點努力

於是
我領悟了一個新道理
自己的快樂需要自己耕耘
不勞而獲的快樂就不是真正的快樂

----------------------------------------------------------

一天晚上聽著爵士豎笛大師 Benny Goodman 的音樂
心情很好 
輕快優雅的搖擺樂
豎笛扮演著最好的角色
誰都沒想到這麼古典的樂器
竟然與爵士如此身心靈契合

豎笛的圓潤音質
讓爵士樂像沾了蜜糖跟奶油
有別於 酸中帶苦的blues 釋放自我的狂放bebop
被喻為King of Swing(搖擺大王)的Goodman
他的搖擺樂是那麼雍容自在
讓人不自覺嘴角上揚 跟著打拍




這首音樂  跟這樣一個看起來面容和藹的音樂家
很容易讓人猜想 他應該是一個有錢的高知份子
從小養尊處優的吹吹豎笛

事實上 Benny Goodman出身在Chicago的貧民窟
家境貧寒的他 是在聽免費的音樂會中第一次接觸到專業的音樂會
從一個普通伴奏樂手一路努力到樂團的leader 
他的生命裡經歷了兩次戰爭
在種族隔離的年代
Benny 是第一個帶領一個不同膚色樂團的音樂家

這樣一首愉悅的Chicago 
不能看出他生命裡的全部面向

讓我們在這個世代
盡可能的擴展心胸吧











 












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

Ophelia_魏如萱

近幾個月 

腦袋裡裝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畫面 想法 故事

資訊多到腦子快爆炸

每天晚上夢像趕場一樣  一個接一個 

早上總要花個半個甚至一個小時才能真的起床


雖然很累 

但還是蠻enjoy這麼多讓腦洞大開的資訊

突破一些慣性思維

讓生活可以思考的東西不再侷限於一些芝麻屁事

或是執拗著人生的價值  這種窮極一生也不會得到解答的哲理問題


北歐神話 希臘神話 

相對論 量子 空間 時間 宇宙

到最近看完的一本書 花東婦好

更是匡羅了四千年的神話 歷史 文學 政治

我覺得腦袋像是坐了雲霄飛車 

被甩來甩去 

書讀完了

世界還在轉


花東婦好的婦好

是殷王的皇后 當時的皇后 稱婦

而好是皇帝賜的名

花東跟台灣沒關係

是指殷墟花園莊東地 也是婦好下葬的墓地

 人稱那裡為「花東婦好」


整本書想要講的格局很大又很玄

史實講的很細 卻又穿插著各種巫術咒語 來世今生等迷幻的元素

因為商朝本來就是半神話的朝代

封神演義的妲己就是媚惑的九尾狐 

事實上 甲骨文裡沒有任何對妲己的記載

荒誕暴戾的紂王跟妲己的夜夜笙歌

很可能都是後人掰出來的


商朝是女系社會 宮殿重大事宜都由女巫主持

就像是大法官一樣 

任何疑難雜症都去問女巫

除了卜卦 行醫 

女巫還是重要的軍事首領

本書的主角之一婦好

除了是皇后 國家最具代表的女巫 女祭司外

也是最重要征戰沙場的將軍

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政治家

統領過萬人 成功滅掉附近的部族國家


書中古今穿插 

一下時代跳到了十九世紀的琉球與台灣

講述了八瑤灣事件與牡丹社事件 

一路講到戰後 國民政府 白色恐怖 

不同時代女主人翁靈魂的連結

讀完後不禁又從頭讀了一次

一環又一環 末又是始 


每一個人物的刻畫  作者都像寫狂草書法那樣

癲狂又深刻

雖然作者有習慣引經據典的毛病

(大概是為了飄渺的巫師咒語主題加上重量)

讓我看的時候會很出神 想說這些大陸尋奇的旁白什麼時候能結束

但每個主線劇情的畫面都隨著這個草狂般的描述

從紙上飛騰出來


我昨晚睡不著 可能是咖啡因 也可能是文字

閉上演這些人物一直在我腦中爭相出現

翻個身 

又有最近看的北歐神話人物出現

Odin Freya Loki Thor Valkyrie 

大家在諸神黃昏裡大打出手

如果腦袋是像inside out 有一格一格的抽屜的話

我的抽屜感覺已經爆了


雖然幸褔

但是好像要學會怎麼淨空腦袋

---------------------------------------------------------------

來一首娃娃的 Ophelia 

Ophelia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裡的角色 

為愛瘋狂而最終溺死

這首歌的副歌 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phelia

大概就是說 要不要成為像Ophelia這種為愛瘋狂到死的人


帶有濃濃戲劇色彩的歌

悲劇只是人世間日常

每一個世代都會有哀歌

文學裡 音樂裡 真正世界裡

悲劇彷彿有種神秘的魅力

有人沈醉在哀傷 無可自拔的重導覆轍

是想體會痛苦後的美麗嗎


























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

Everything I wanted_Billie Eilish

 一年倏忽即逝

我又好久好久都沒寫網誌了

登入近來發現blogger的介面都改了

物換星移之感


離職生活很輕鬆也很廢 

音樂的技能似乎很難pick up 

主要原因不是只有技巧

而是沒有動力沒有靈感

坐在電腦前覺得無聊 

要組織一首曲子 其實需要很大的耐心

試了兩三個月 發現耐心越來越少

就跟做麵包一樣

耐心跟熱情是關鍵 技巧反而其次

以前在DC時很愛做麵包

每幾天就跟著食譜做一個

後來就再也沒有耐心去做

J前幾天還問我可不可以做麵包

很懷念以前手作剛出爐的麵包

“家附近這麼多好吃的bakery 買這麼方便 有必要嗎”我說

其實自己也知道 

一切重點都是過程 而不是結果

一個做麵包暖心的過程


但音樂就是很神秘

每當我想放棄音樂 它總是會有一種磁力吸引我回去

沒辦法放棄它 

但好像也沒辦法全身投入


有聽過一個詞叫做Imposter Syndrome嗎

中文翻譯叫做冒名頂替症候群

指的是一種無論走到哪做什麼 都覺得自己是騙子的感覺

怕有一天會被拆穿

我常常覺得這種不安心的感覺流竄在我的血液

從很小時就有這種感覺

但差別是這個symdrome適用於成功人士

而不是給我這種無名小咖


不安心的感覺

不只在事業上 也充斥在其他地方

只有夢境 才會最真實反映我的畏懼

做過好幾次這個夢

夢裡我不認識J 

只有一個不怎麼喜歡的人要跟我結婚

我非常不快樂 不想就這麼將就得過一生 

夢裡卻有各種聲音不停說

我只能找到這個人 再不結婚就沒了

我只「值」這樣 認命吧

在夢裡一直問自己

不認命是沒有自知之名嗎 

如果我不接受他 就沒有其他更好的選項了嗎

然後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我就醒了


醒了看到單純哼著歌的J

心裡慶幸著

原來還有這樣真實美好的人 

願意跟一切都這麼假的我 在一起

或許也是有一部分是真的

只是我還沒看到而已

-------------------------------------------------

真的很喜歡Billie Eilish

尤其在看完網路上分析她的音樂的logic session 

對他們兄妹的音樂性更加佩服


I had a dream

I got everything I wanted

But when I wake up, I see

You with me

我曾經有個夢

夢裡我有所有想要的

但當我醒來 我看到的是

你在我身旁 


And you say, 
"As long as I'm here, no one can hurt you"
Don't wanna lie here, but you can learn to
If I could change the way that you see yourself
You wouldn't wonder why you hear 
they don't deserve you"
而你說
只要我在這 沒有人能傷害你
就算不想在這 但你可以學著適應
如果我有方法能改變你如何看待自己
你不會總是懷疑自己為何聽到
他們不值得擁有你
 

歌詞在講Billie夢見自己自殺了

在夢裡沒有人在乎他

醒來看到有哥哥Finneas

覺得有個真正在乎他的人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