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Chicago_Benny Goodman

最近看了一本書
看到一半嘆息地選擇放棄
字裡行間
嗅到太多作者的不安全感  
世代隔閡的自卑感
怕被閱讀者遺忘的孤寂感

非常可惜
很好的文筆   卻沒有有趣的見地 
沒有人物的精髓 
更沒有令人目不轉睛的情節

但讓我放棄閱讀的主要原因
是作者對待角色的不仁慈
作者創造出的世界 
是如此刻薄 不留情面 
作者像一個醫生說出病人的各種病徵後
卻沒有要醫治它

沒有人是完人
但也沒有無一可取的人
同一個人 同一件事
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

書中提到一個角色
喜歡在社群平台上炫耀自己從事公益
「成天將政治正確當作性魅力般來賣弄」
「與其說是革命份子,不如說是災難觀光客...別人家的苦難,成為這類人的新景點」
作者以一個造物者的口吻評價自己創造出來的低俗人物
其實每一個人物都是作者對世間的觀察
 並非憑空捏造

我對這些角色感到不平
對書中狹隘的世界觀感到不以為然

這本書的主軸是世代之間的鴻溝
網路與現實中的虛假
此書一出很受青睞
得了台灣的一個重要獎項

但我幾乎可以很肯定地說
這個獎項的評審團
絕對不是年輕人

因為只要是年輕人
都可以察覺作者對年輕世代的偏見
似乎除了年輕的肉體  自以為是的叛逆 
他們一無所知

因為不了解年輕人
只好以學術或是華麗的文學辭藻去強加於他們 
描繪出一個四不像 年輕人也認不得的樣貌

這樣的書 得了這樣的獎
讓我覺得可悲
好像社會上獎勵這種無知
欣賞這種不仁慈的看待

話說 
我也不是年輕人了
我不是很成熟 但絕對稱不上年輕
老實說 IG snapchat 的奧義在哪我一點都不了解
但我從來不覺得喜歡用這些軟體的人是空洞的
我不了解不代表他們就不對 沒靈魂又膚淺

手機成癮這個症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六七十歲的人拿著手機也是一樣放不下來
這個社會集體上癮這個複雜的產品
有好的東西 有壞的東西 不能概括而論

手機的確有點像精神鴉片一樣
收到一個訊息 一封信 一個按讚 
就有一瞬間如小火花的快樂嗎啡分泌
為了尋求小火花
我們手機不離身
大腦身體疲累的時候刷刷臉書ig
社交覺得有點尷尬的時候 拿出手機

但我覺得
真正持久的快樂是成就感
克服一個難題 完成一個任務
有多難就有多快樂
快樂是一個上上下下的motion

有人會說 可是吃美食我也快樂呀
shopping我也快樂呀
我覺得那種快樂都跟手機一樣 
倏忽即逝的小火花 
而且天天吃美食 天天shopping的有錢人們
也不見得比較快樂 

手機的鴉片 簡單取得 
且沒有物體空間或是金錢的限制
隨隨便便就花了幾小時在尋求這種小快樂
但鴉片傷身 手機也是
它破壞了人們能夠專注的能力
並降低了人彼此的情緒溝通能力

這個社會 不分世代年齡
都上癮了
我們需要彼此拉一把
而不是對對方指指點點

年輕人在IG 抖音上流連忘返
中年人刷臉書
老年人回line群組
我們都一樣 需要被關心 需要被糾 需要被注意

手機可以給我們的快樂
其實現實也可以 
只是比較難
它需要多一點的耐心 有時候需要多一點努力

於是
我領悟了一個新道理
自己的快樂需要自己耕耘
不勞而獲的快樂就不是真正的快樂

----------------------------------------------------------

一天晚上聽著爵士豎笛大師 Benny Goodman 的音樂
心情很好 
輕快優雅的搖擺樂
豎笛扮演著最好的角色
誰都沒想到這麼古典的樂器
竟然與爵士如此身心靈契合

豎笛的圓潤音質
讓爵士樂像沾了蜜糖跟奶油
有別於 酸中帶苦的blues 釋放自我的狂放bebop
被喻為King of Swing(搖擺大王)的Goodman
他的搖擺樂是那麼雍容自在
讓人不自覺嘴角上揚 跟著打拍




這首音樂  跟這樣一個看起來面容和藹的音樂家
很容易讓人猜想 他應該是一個有錢的高知份子
從小養尊處優的吹吹豎笛

事實上 Benny Goodman出身在Chicago的貧民窟
家境貧寒的他 是在聽免費的音樂會中第一次接觸到專業的音樂會
從一個普通伴奏樂手一路努力到樂團的leader 
他的生命裡經歷了兩次戰爭
在種族隔離的年代
Benny 是第一個帶領一個不同膚色樂團的音樂家

這樣一首愉悅的Chicago 
不能看出他生命裡的全部面向

讓我們在這個世代
盡可能的擴展心胸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