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

Firebird_Igor Stravinsky

Emily Dickinson 艾蜜莉・狄更生

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出生富裕人家的千金

wiki形容她:高產卻孤僻的詩人

她的一千八百首作品,在世出版只有十首

Emily相信創作的目的 不該被評論

她每寫完一首詩,就只是安靜地把它放入抽屜內 

永不公開


喜愛園藝的她

收集超過四百種的奇珍異草標本

父親為了她興建了溫室

她喜歡在溫室裡培育不同的花朵

與人通信的時候

總是會連同花束一併送給收信之人

但是她說 "they valued the posy more than the poetry"

(他們總是重視花朵遠勝過詩詞文字)


這樣一個敏感 脆弱 極富自尊的人

一生不接受批評

想她九泉之下 

如果知道 自己作品受世人盛譽

應該會很開心吧


-------------------------------------------------------



昨天晚上去看NSO的火鳥

火鳥真的是個好魔幻 爽度很高的作品

那個如夢似幻 鬼魅感的半音階根本就是德布西牧神午後的延續

有很溫柔 也有磅礴到爆表的樂章

這應該是我這兩年看到最好看的交響樂表演


Stravinsky爺爺在寫這個作品的時候才28歲

跟後期的十二音列風格大相徑庭

這時候的Stravinsky 

浪漫 有極高的旋律性 

和聲層次豐富  又很有空間感

每一個樂器都有很多的呼吸空間

清楚的感受每個樂器的獨奏與重疊

火花四射 


在LA上課的時候

和聲學的老師曾說他很喜歡去Stravinsky常去的咖啡店

坐在Stravinsky以前常常坐的位置附近

想像他在那邊創作構思的樣子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時空

其實我每個人都好好奇

Stravinsky在洛杉磯這個四季如夏的地方

淺心研究十二音列的模樣

那是他又是對手又是朋友的荀貝格的音樂發明

雖然生前跟他隔街互罵 

但在荀貝格死後 竟致力於用他的系統創作

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我也很想穿越到十九中世紀的麻州

看看迪更生的專心寫詩的樣子

全身穿著白淨的麻布衣

細心檢查植物標本有無按照序號排列好

走到她心愛的溫室花園

香氣怡人 

看她採下最鮮豔欲滴的花朵

捆成精緻的一束

斜斜的固定在信箋上

也想看迪更生做薑餅的模樣

據說她的食譜到現在還被保存下來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風箏/白雲_知更

美國的小孩好像都是聽睡前故事長大的

這個文化好像跟我成長經驗沒什麼重疊

唯一相似的

是小時候媽媽在跳蚤市場買了一套英文教學錄音帶

雖說是英文教學

但更像在講故事

配上背景音效

我幾乎每個晚上都聽 

聽到睡著


最近我愛上了聽故事

躺在床上聽著J讀著小說

腦袋消化著聽到的文字 

開始形象化小說的情境 每個人物

也很常聽到睡著

但那時會發生一種最迷幻的境界

我會開始做夢

而J念的每一字都會在腦中變成夢境

而我就像戴了VR虛擬實境頭盔一樣

置身於3D的故事中


每當這樣幻覺般出現時

就讓我意識到

人在睡著後 腦袋還是可以瘋狂運作的


第二本書With the fire on high快聽完了

J閱讀功力大進 能說能演

自帶口音轉換


跟第一本書Rabbit cake一樣

都是從一個未成年女孩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

With the fire on high主角是一個未婚生子的17歲女生

而Rabbit cake是一個想要調查媽媽死因的12歲小女生

我很欣賞J詮釋第一本書那個12歲女孩的口氣

充滿好奇心 純真  

可能跟他這個人個性有某種層度相像

所以唸起來 真的讓我有種

J乩童被上身的感覺


以前在上歌詞寫作時

我老師很喜歡講一個字furniture(傢俱)

傢俱指的一個內容的情境

他喜歡舉的例子就是 Beatles的Penny Lane 

大量地文字貼近地形容為什麼

Penny Lane is in my ears and in my heart (潘尼巷在我的耳中也在我心裡)


我覺的這兩本書

都有非常好的furniture

因為這些合宜的傢俱 情境

讓我毫不吃力地進入到書中


J非常喜愛With the fire on high這本書的作者

她寫的另一本書The Poet X

J讀完後推薦給在高中教書的哥哥D

D也激賞  決定讓它成為學生的指定讀物

J一直跟我說 

她真的有很好的writing skills 


所以我在聽這本書時

就仔細的聆賞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優秀寫作技巧

到底是什麼呢

除了有合時宜的furniture 

語氣人物描述都很精準之外

各種修辭運用的恰到好處

昨天聽到一句

''I take the hurt feelings and fold them small, tucking away in the corner of my heart. Right now, they don't matter. '' (我將受傷的情緒折疊成小小一塊,塞進我心裡的角落。現在,那些都不重要了。)

fold the feelings small 

這個形象化的轉化我很喜歡

tucking away 跟corner of my heart 

好像真的讓心變成一個空間 收藏著種種情緒一樣


原來優秀的英文寫作

不需要咬文嚼字

能夠巧妙地 不偏不倚地傳達情感才是小說文字真正的使命吧

----------------------------------------------------------------------------



一首近來很喜歡華語歌曲

知更的風箏/白雲

一首完全用美國indie pop的精神 和聲 sentence所創作的歌

每一樂句都飽滿   

包括後面的吉他solo都是那樣zesty 

有滋有味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The Greatest _ Lana Del Rey

我覺得

翻譯真的是件很不簡單的事

雖然之前的工作以及現在偶爾的兼職都與翻譯有關

但我覺得我離真正好的翻譯還是有一大段距離的


除了文學底子要紮實  

要真正透過語言了解文字本體所代表的文化

不僅語文能力要強 

做功課找資料的功力也是要超級強


最近接到一個審稿的案子

文內談及台灣美國的音樂交流

其中一句提到一個『台美人協會』

原本翻譯竟然寫了 Taiwan Beauty Association 

讀到的瞬間 

立刻湧上畫面  

一群台灣美女在進行音樂交流(好像也蠻吸睛的)


翻譯最困難的就是

語言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特殊概念

而這在別的語言是不存在的

在美國 最常遇到的兩個詞 卻沒有替代的字

一個是 「加油」

有些人會說 加油就是 good luck   

但實際上加油≠ 祝好運

「請好好加油」 可能可以翻譯成 「please work hard」之類的

但啦啦隊集氣般的吶喊 「加油!加油!加油!」

英文就只能很弱的翻譯為「go! go! go!」


而另一個真的沒有對應字的詞就是:「你辛苦了」

你辛苦了這真是一個絕佳的概念

因為這個詞同時象徵了好幾層意義 

既有肯定 又有 同情憐憫 

可以很公關口吻 也可以很真誠

真心期待英文也可以與時俱進

發明一個「you suffered!」 


我最近發現Lana Del Rey的歌

歌詞其實都很複雜

字面上看去的意思跟實際上想要表達都不甚相同

很多文字遊戲也有很多出處

其中一首 The Greatest 

我覺得旋律跟歌詞都很迷人 


以下是我花了三十分鐘左右翻譯的歌詞

主要參考了這個網站大家的備註 (這個網站真的很棒)

其中覺得最難翻譯的應該是歌名吧

The Greatest 看字面比較容易猜是 最偉大的 最棒的 最宏偉的

但是歌詞其實是講 the greatest loss 最大的損失 

像這種在玩英文語句的詞  

就真的很難精準的傳達

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無奈



I miss Long Beach and I miss you, babe

我想念長堤,我也想念你,寶貝

I miss dancing with you the most of all

我最想念跟你跳著舞

I miss the bar where the Beach Boys would go

我想念那個海灘男孩會去的酒吧

Dennis' last stop before Kokomo

丹尼斯到可可摩前的最後一站


Those nights were on fire

那些激情似火的夜晚

We couldn't get higher

我們嗨到極點

We didn't know that we had it all

我們不知道我們曾經擁有全部

But nobody warns you before the fall

但不會有人在墜落前給你警告


And I'm wasted

接著 我醉生夢死

Don't leave‚ I just need a wake-up call

別離開 ,我只是需要一個喚醒我的電話

I'm facing the greatest

我正面對著最偉大的

The greatest loss of them all

最巨大的失去

The culture is lit and I had a ball

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妙,我曾經享受這一切

I guess I'm signing off after all

我猜我終究還是要離開的


I miss New York and I miss the music

我想念紐約,我也想念音樂

Me and my friends‚ we miss rock 'n' roll

我跟朋友們,我們想念搖滾樂

I want shit to feel just like it used to

我想要一切都跟以前一樣

When‚ baby, I was doing nothin' the most of all

但,寶貝,我其實還是什麼事都沒做


The culture is lit, and if this is it‚ I had a ball

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妙,我曾經享受這一切

I guess that I'm burned out after all

我猜我終究還是會油盡燈枯的


And I'm wasted

接著 我醉生夢醒

Don't leave‚ I just need a wake-up call

別離開 ,我只是需要一個喚醒我的電話

I'm facing the greatest

我正面對著最偉大的

The greatest loss of them all

最巨大的失去

The culture is lit and I had a ball

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妙,我曾經享受這一切

I guess that I'm burned out after all

我猜我終究還是會油盡燈枯的


If this is it, I'm signing off

如果時刻到了,我會離開

Miss doing nothin' the most of all

我懷念什麼事都不做的時光

Hawaii just missed that fireball

夏威夷錯過了火球似的攻擊

L.A. is in flames‚ it's getting hot

洛杉磯著火了且越來越熱

Kanye West is blond and gone

肯伊·威斯特染金了然後消失了

"Life on Mars?" ain't just a song

火星生活 不是只是一首歌而已

I hope the live stream's almost on

我希望直播能一直開著(人生跑馬燈)



很豐富的歌詞

但也超級難翻精準

lit, burned out, LA is in flames 其實都是跟著火有關

但翻譯也很難多加解釋

提到了海灘男孩前主唱Dennis Wilson酗酒後淹死 

死後五年,海灘男孩發行了可可摩這首歌,一個幻想出的熱帶島嶼

提到了氣候暖化 加州大火 

提到了Kanye West去支持川普 那個叛逆的rapper早不復存在


這首歌翻譯完後

感覺她自殺意念很深

希望有人帶她去做個心理諮商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Ylang Ylang_FKJ

追蹤一段時日的 vegan 廚師 - Gaz Oakley 

他的 youtube跟IG頻道: Avant Garde Vegan

看完總是有聖靈充滿的感覺


今日恍然

原來這就是Vegan energy boost啊


決定來好好寫一寫 

關於這個純素廚師的影片 

是怎樣在我心中

扮演一個red bull角色 

心情低落的時候看一看 

就覺得人生其實可以選擇過得很美好 很潔淨


Gaz 有很鮮明的個人風格

強大的攝影剪輯團隊

人長得帥而且親切

操著優雅的英國口音

不像Jamie Oliver總是急吼吼

Gaz 比較從容  總是花很多時間形容他的食材

雖然Gaz也是走大多數youtuber 「超級正面」路線

但並不會讓我覺得反感

能夠這麼正面的生活著 其實也蠻不錯


他的影片綜合著很多美好的元素

連裝調味料的碗盤都是漂亮的瓷器

背景總有各種植物

垂吊的黃金葛 綠牆 

甚至將整個廚房搬到院子去拍攝

再搭配 很潮的音樂 衣服 髮型 房子

使他的畫面顯得格外生機盎然


講到潮這個字 最近好像比較少聽到了

某次在書中看到潮流這個字被運用在流行上

好像是日本人想出來的

邊寫邊想要求證一下

有一個說法是Porter的教父藤原浩發明的概念(但也只有看到一篇文章這樣說)

看一看 就看到Head Porter宣告歇業

Porter的時代已經大江東去 

而老潮童也無人問津

驚覺 難道發明潮這個字的人都不潮了嗎

世界真的變幻的好快呀 

很紅 很hito 很火 很夯 

這幾個字好像如代表的意義般

一下就被下一個很流行的字替代了


跳回來

這個頻道  也是解碼了某一種感官享受

喚起對五顏六色蔬果食材的渴望

以及對美的一種追求

人生充滿選擇

吃素絕對是一種選擇

看帥哥煮素食也是一種很不賴的選擇


再加碼一支昨天看的


其中有一句話我真的非常認同呀

Never underestimate celery in the base of things

這句話有點難翻呢

「不要低估芹菜在食物中所扮演的重要基礎角色」 

「不要低估芹菜支撐起食物的力量」

因為西洋芹實在很容易被遺忘 單吃也沒那麼好吃

台灣好像也比較不常見 

但是加在湯裡或是醬裡 真的是增添非常多的風味

-------------------------------------------------------------





一樣是解碼感官感受

第一次看到時

覺得叢林裡的音樂工作室  太美妙的畫面了

音樂魔術師FKJ- French Kiwi Juice 法國奇異果汁  

對每個種樂器的瞭若指掌 運用自如

對編曲 對合聲 對旋律 完全超標

還是一人樂團 一鏡到底 

怎麼奇異成這樣 

如果他真的是一種果汁 我每天都要來一瓶

100 roses 聽完人都要飄起來了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あなたがいるなら _Cornelius

 今年的11月11日光棍節

有一場風風火火的運動

「獨立書店集體歇業」

抵制1111的另個名稱 :「電商雙十一購物節」


雖然我不文青

人生踏進的獨立書店也沒幾間

但社群網路上對獨立書店的同情或支持聲浪

還是不停的飛濺到我

也不由得關注了這個活動


今天看到一篇臉文 

説多年後看完電影⟨電子情書⟩後 

看懂了更多以前看不懂的 

小書店與大書店的不戰而敗

就算是獨立小書店有許多溫馨可取之處   最終還是關門大吉

文後最後以「請消費支持你喜歡的店家吧」作結


不禁讓我思考 獨立書店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如果網路上可以買到便宜的書 

為什麼要花比較貴的錢去獨立書店買呢

大家到底喜歡的是 獨立書店的氣氛 還是 其他的什麼呢?

獨立書店代表的是書店自己

還是代表出版社 甚至 作者?


以前去Portland的時候

那裡有一間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獨立書店 Powell's Books

我連續兩天下午都坐在裡面看書

那裡散發出濃濃 「愛書」的氛圍

很具感染性 

讓每個人一踏入就會陷入閱讀的世界


其中我最喜歡的  是每一本書

都有員工手寫的推薦小卡

稍微講解為什麼這是值得一看的書

讓我想到早期誠品音樂

專輯也會附員工短短的樂評 

而音樂知識豐富的員工 總是可以指引你找到更好的CD


對我而言 

實體店面最大的優勢與精髓

其實是人 

人有溫度 對話有溫度 手寫的字跡有溫度

人的知識 人的推薦 人的交流

這些都是網路書店不具備的


但  台灣的獨立書店具備了嗎?


有時候我會想

「市場不買單的東西 就代表的確有進步空間」

有時候 又會轉念一想

「美好的東西,應該要想盡辦法的保留下來,就算是不符合市場法則的」

台灣的獨立書店  尷尬的杵在我這兩個想法的中間

有點美好 又 好像有一些進步空間

我指的進步空間

是如何吸引受眾的做法


總覺得 獨立書店的競爭對手

不是所謂的電商 

而是手機上的垃圾文章

這些社群霸佔了人們大多數的時間

而不願意去看書 甚至買書


書店與網路書店

應該要合作宣揚 書本的美好

畢竟 現在看書的人們越來越少 越走越遠

獨立書店跟大書店打仗瓜分領土 打完再跟電商打 

打完發現 領土早就都消失了 還有意義嗎


其實我既非小書店派 又非電商派

我是圖書館派 

在美國 尤其是我居住的灣區

圖書館的經費多寡 曾是公投的議題 也是多個議員的政見

因為 圖書館是美國這塊土地上

唯一 (真的是唯一)

平等吸收知識的地方

不論你是誰 都可以走進去

不用點咖啡 不用買東西 不用消費 就可以坐一整天

拿一生都看不完的書來看


圖書館 是我心中 最接近世界大同的場域

比起獨立書店

我更不希望圖書館消失

不但不消失

要越來越酷 越來越有特色


讓閱讀是一件免費的事 

聽起來很完美

但作者跟出版社 都需要生存

就算政府出錢買書

當書本脫離市場機制時

又如何能競爭而進步呢?


獨立書店抗議電商削價競爭

那要是讀者就真的沒那麼多錢呢?

那他們是否就沒資格買書了?

這樣符合獨立書店的精神嗎?


想一想 越覺得這個問題好深啊

-------------------------------------------------------------------------


小山田圭吾Cornelius的あなたがいるなら (if you are here)

被Beck稱為來自未來的聲音

Cornelius前期的作品實驗性滿滿

1997的第一張專輯Fantasma

無拘無束的使用各種音效 合成器 與搖滾

充分感受到他爆炸性的創作活力


相隔二十年

對各種音樂元素的駕馭 顯得游刃有餘

平靜簡單  又 精緻豐美

內斂的音效 流暢的吉他句子

對於切分音跟有一點dragging的感覺

好聽有特色

加上將音樂全然視覺化的mv

覺得是個很成功的作品